丹灶仙岗社区正在筹备一件大事。
5月28日,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十葛洪诞辰这天,仙岗社区计划重办葛仙诞。
作为传说中的葛洪炼丹“得道升仙”之地,仙岗曾建有葛仙祠,远近闻名、香火鼎盛,葛仙祠也由此成为仙岗乃至整个丹灶共同的文化原点。2019年,由村民集资捐物,仙岗重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的葛仙祠。
这是仙岗人自主共建家园的一幕场景。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“政府干、群众看”是南海基层治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,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曾在多个场合强调,基层治理要提升社会动员能力,激发自下而上的自觉性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还要靠文化引领。
千年古村仙岗,正是走在了这条路上——通过文化保育开发,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,激活仙岗人的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。
以文化为媒,仙岗将2700多位村民拧成一股绳,在“以文润村”、乡村振兴的路上坚定前行。
通过文化保育开发,仙岗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,激活村民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。 戴嘉信 摄
古村变网红
徐灵枝最近很忙。
他是美好院望·聚星里美宿的联合创始人与民宿主理人、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智库专家。去年6月,聚星里美宿在丹灶仙岗开业。这家由原始民房修复改造而成、由专业人士运营的民宿,自开业之日起就颇受关注,在今年的“五一”假期中,几乎天天满房。
“很有佛山老式民居的风格,河水、池塘、村落、小猫……”“周边吃的玩的都很有特色。”“环境好,适合度假……”在大众点评、美团等APP上,入住游客的留言评价给出了肯定。
这家民宿所在的仙岗村是一个新的“网红”,是丹灶历史文化最为深远的村落之一,也是丹灶乃至整个佛山古村活化的一个典型。相传,东晋道教学者、医药学家葛洪得知仙岗村浓荫之下有一佳泉可以炼丹,便举锄劈灶,从仙岗取水,在“金峰岗”炼丹,并在此地得道之后留下一个仙钵。
以此为源,葛洪炼丹修道等传说代代传承,仙岗蟹眼仙泉、葛仙庙声名鹊起,并在此后漫漫历史长河中,形成烧番塔、赤坎“盲公话”等市、区级非遗项目。
在蟹眼仙泉,每天远到广州、近至本村的人们开着车子、拎着罐子前来打水。 戴嘉信 摄
在仙岗社区党委的努力下,这些历史印记,在仙岗获得了良好的保护传承——从桂丹路转进入仙岗古村,每一条巷子入口,都有一个小小的门楼,敦厚里、接源里、汇源里、聚仁里……它们或是古旧“原装”,或是新修复刻,以一种朴素又实用的姿态,存在于这座村落里。
除此之外,在陈氏大宗祠,已经褪色的木质家具、古时嫁娶的婚轿礼箱、略显陈旧的厨灶用具逐一陈列,记录和展示仙岗村史。在蟹眼仙泉,汩汩泉水流淌而出,每天都有远到广州、近至本村的人们开着车子、拎着罐子前来打水……
这些古建筑、古物件,没有被束之高阁,而是回归面世之初的“本义”,与村落相伴,为村民所用。这个“活着”的古村落,阐释了何为岁月静好,也让它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,有了自己独特的色彩与表达。
得益于有这样的一个古村,丹灶镇也留住了自己的文化根源。
去年,南海全区文化发展大会提出了“以文润城、以文兴城”的要求,而在仙岗,“以文润村、以文兴村”的实践是如此成功——2019年仙岗获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“佛山市美丽文明村居”称号,2021年获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”称号,2022年又先后获得“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”和“佛山市十大最具乡愁美丽乡村”称号。
借钱也要做保育
今年4月,古琴艺术(岭南派)香音斋南海首个传承点在曾经的仙岗书院、如今的守一艺术馆挂牌,将古琴艺术与本土的曲艺、说唱文化相结合,推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科普体验课程、研学游产品、非遗展示活动,让优秀的岭南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。
在更早之前,去年6月南海区“艺术四季”活动在仙岗开幕,其子项目“岭南曲艺大舞台”以守一艺术馆为定点,充分挖掘仙岗古村落文化底蕴和岭南广府金箔木雕古戏台特色,整合省、市、区、镇曲艺及文旅资源,策划观摩式、讲座式、体验式、展览式、培训式等系列运营项目。
一个细节是,去年春节,几位院士在丹灶过年,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傅正义提前数天来到丹灶,结伴到仙岗村寻访蟹泉仙井、葛洪炼丹遗址。中途陈光还被仙岗村里的同姓家祠——陈氏大宗祠所吸引,独自进祠堂探寻了一番。陈光笑言,此番拜谒陈氏先祖,是他和丹灶的又一段缘分。
不难发现,“活”起来的古村落,正在带动仙岗乃至丹灶“火”起来。但这一成就的达成,殊为不易。毕竟“分钱”谁都欢喜,但文化的保育、活化,桩桩件件都是往里“花钱”的事。而仙岗,不但让2700多村民支持从集体经济中掏钱做保育,还同意将宗族物业拿出来活化使用,甚至自掏腰包集资捐物重建古建筑。
2019年4月,仙岗社区党委决定重建当地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葛仙祠,并在清明祭祖的前一晚张贴筹款倡议书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就筹集到了120多万元的善款。不仅如此,葛仙祠建好进入后期“软装”,更有海外乡亲主动认捐石柱、木雕。
重建葛仙祠。 戴嘉信 摄
如今走在仙岗重修的葛仙古道上,还能看到长条形、正方形甚至三角形的铺地麻石。这些,都是当初建设之时,村民从自己家中翻找出来,并捐给村里的“传家宝”。
这样的决心和共识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“之前感觉我们跟其他村也没什么不同,开始做文化保育开发后,才知道我们守住了一个‘金盘子’。”仙岗社区党委书记欧锡康回忆,2012年,仙岗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。依靠上级给予的资金配套,一批历史文化宝藏被打捞起来,也让他及村民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,有了满满的信心和自豪感。
随后,佛山启动30个古村的活化升级工作,仙岗正是其中之一。但当时的仙岗,集体经济薄弱,根本拿不出这笔钱。为了不让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浪费掉,当时的两委班子讨论后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以社区名义,向丹灶镇财政局借款做文化保育、古村活化,待项目通过验收获得政府奖补后,再还上借款。
以破釜沉舟的决心,仙岗在文化保育、古村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,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也越来越强,反过来让村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仙岗的建设中。在这个过程中,村民的参与感、归属感与自豪感“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。”欧锡康说。
让文化资源成为文旅产业
在挂钩仙岗社区的副镇长黄永聪看来,仙岗古村的保育活化起步早,基础好,村民文化自觉度、配合度高,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”
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是,在仙岗村有一个长庚里古建筑群“百岁坊”,是清朝光绪皇帝在仙岗人陈广文百岁寿辰之时下旨赐建“百年人瑞”石牌坊,陈广文于是建造了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“百岁坊”。尽管经历了漫长岁月洗礼,仙岗村人还是想方设法保存下七八间较为完整的镬耳屋,并重新翻修了“长庚里”门楼。
“仙岗有发展文旅产业良好的条件与潜力,近年来不断有‘灵魂项目’的注入,让古村焕发青春。”黄永聪说。
这正是欧锡康思考和努力的方向。经过多年的修缮、保育与升级改造,仙岗的村容村貌、硬件设施有了较好的基础。但要让文化资源真正变成文旅产业,还需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,让吃、住、游、购、娱等要素充实起来。
将闲置的集体物业、宗祠活化使用。 戴嘉信 摄
重办葛仙诞,是仙岗即将迈出的一步。
按计划,仙岗将整合村内各项文旅资源,以葛仙诞庙会为载体,以养生为主打,推出文化节点打卡、聚星里民宿与有为水道船票抽奖体验、免费斋饭供应、针灸义诊等活动,让仙岗在三年疫情“冷却期”后重新亮相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、游客关注仙岗,进而争取更多的投资与旅游业态选择仙岗。
“仙岗的活化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挖。”徐灵枝认为,当前仙岗需要的,一是产业上的整村运营开发规划,二是更多的市场力量参与。
基于这一判断,入驻仙岗近一年后,聚星里正在酝酿新一波的民宿改造与扩容计划,在现有民宿基础上进行非遗主题化改造,打造广东省内首个非遗主题民宿。未来聚星里及其背后的专业民宿策划运营公司,将与丹灶镇瀚文文化有限公司联手,发挥双方的专业优势与在地优势,以仙岗为载体,打造丹灶第一个特色化的民宿集群,并引入乡村旅游的相关业态。
对于未来的发展,仙岗人满怀希望。
就欧锡康了解的情况看,目前村内已有十余户村民自行投入重建或修缮村屋,计划将之改造成为民宿。
他们期待着,重新“火”起来的仙岗,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调研手记
抓住“牛鼻子”,凝聚发展合力
要做好农村工作,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。要让2700来号人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难度不可谓不大,但仙岗做到了。秘诀在哪里?
笔者以为,首先是仙岗的两委班子,抓住了村人共同文化心理的“牛鼻子”,以文化为牵引,凝聚发展的大合力。
这一点,除了可见可感的捐钱捐物重建葛仙祠、修缮宗祠之外,还有许多潜移默化的功夫,例如党员组建醒狮队,以教授舞狮技巧团结青少年,创造共同的文化记忆,增强“粘性”,也带动年青一代参与社区治理;又如面向全国征集楹联,激发村民及在外游子的文化自豪感。
其次,是在社区事务的落地中,坚持听村民的心里话,做村民想做的事。以古村修缮保育为例,仙岗的做法是不求高大上,但求贴合实际,在修旧如旧中改善和提升村内的人居环境。只要时刻将村民的利益放心上,切切实实为村里做实事做好事,付出总会被看见。
最后,摆正心态弯下腰,做“服务员”而不是管理者。一个生动的例子是,为促成聚星里美宿落地与仙岗民宿集群开发,社区党委组织村民开夜会,邀请策划运营方现场讲规划、讲愿景,为有意愿、有闲置房的村民提供多种方案供其选择,最终成功争取到村民支持。
【撰文】黄艳姿 赵越 游伟玉 吴致洲